翻譯本站

2007年9月19日 星期三

淺談資金管理中的幾個問題

很多人都談資金管理,聽起來很簡單,但自己怎麼也管理不好自己的資金,總是賺小錢,虧大錢,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資金。現我就自己在交易中總結出的資金管理經驗與大家分享。

看到股市行情好,大多期貨投資者都說轉行做股票吧,其實不然,期貨市場是雙向市場,機會肯定比股票多,現在股票是牛市當然好做,但是不知道股市的熊市哪天會來,對吧,等你進去的時候,我想應該是熊市了,市場總是這樣,永遠差你這一票,你一買多,它就跌,你一旦做空,它就漲。其實,一個投資者期貨做不好,股票也未必做得好,真的,這是心理話。但是做得好期貨的人一定會做得好股票,因為股票市場只做一邊,即做多。相對簡單一點。

期貨做不好,其實關鍵問題是資金管理問題,切入本文正題吧,即資金管理的問題。

股票市場是單邊市場,資金管理相對沒有期貨這麼重要。因為期貨是10倍的槓桿,所以資金管理問題就顯得重要了。如果你全倉介入某商品,有三天翻倍的可能,也有一天虧光的可能,期貨市場上當天從正向停板轉入反向停板的機會年年都會發生。你不要不相信,如果你是最倒霉的人,就可能從正向停板做多被打到跌停板,膠2006年9月就發生過這樣的例子。如果你拋開期貨幾天翻倍的夢想,輕倉操作,絕對不會被一天爆光。股票之所以持得住長線,因為一天的停板只有10%,而期貨碰到停板,放大10倍,就是40%,在交易中,保持單一商品持倉不超過總資金的30%左右,你永遠也不會爆倉,哪怕碰到上面的情況,當天正向停板轉入反向停板,你最多虧損30%而已。拋開爆利思想,輕倉交易是資金管理的重中之重。 

期貨的機會永遠比股票多,如果市場在一年的走勢中,上半年為牛市,下半年為熊市,在期貨市場上就有翻倍的可能,在期貨市場上,如果你從年頭持到年尾,注意股票你永遠是多頭。年頭買年末賣,等于白辛苦。在期貨交易中,我們究竟如何管理自己的資金呢?第一在不同類的商品中交叉持倉。即工業品和農產品分開來,比如持了銅就不必持鋁,持了豆,就不必持粕,持了玉米就不定持強麥,不同類的商品混合持倉可以避免同類商品爆漲爆跌的一鍋端。很多人是看著豆不錯,再看粕不錯,結果在一類商品中持倉過重,導致大幅的贏利或虧損。贏利當然好,但若是虧損,就爆倉了,相信誰都不想看到這個結果。

在同類商品中保持相對均等的持倉頭寸。比如通常持有30%的農產品,主觀覺得行情好,一下子增創到60%以上,結果價格反向波動,造成大幅的虧損。在不同階段的行情下,適當調整持倉結構是可以的,比如增到40%,左右,持倉結構增大一倍的操作方法就有問題。市場本身遵循測不準原理,所以一次錯誤就會丟掉你兩次的利潤,這也是虧損的根源之一。在投資交易中,在不類商品中保持相對持倉比例也是資金管理的重中之重。

嚴格止損,這是太多的人不想看到的一個問題,又是不個不得不談的問題。太多的的是止損過渡,導致虧損的。止損是一反雙刃劍,用得好,保護自己,用不好,傷害自己。嚴格止損要和介入點位放在一起來談。而介入點又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。比如用均線交叉系統做交易,短期均線上穿長期均線,多頭介入。這個介入點位,如果選擇對了,則可以獲取較大利潤,反之,如果幾天穿不上去,還反壓下來,此時則平多。此時的止損點應該不是太大。如果對後市判斷準確,則可以反向開空。交叉系統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系統。反之,如果追價交易,即在太低的位置做空,明顯的殺跌交易,等不到價格回到均線位置,你就承受不了振蕩,止損出局,事實上太多的交易是你持他方向是對的,結果仍然受不了浮動虧損,導致止損出局。多頭亦然,不要追得太多,盡量在均線附近介入,進可攻退可守。這裡又涉及到了一個問題,即追漲殺跌和寧可錯過,不可做錯的問題。因為害怕失去交易機會,所以追漲殺跌,在過高的位置上買入或是在太低的位置上賣出,這個問題歸結為介入點不正確或是追漲殺跌問題。

加倉問題,又是一個復雜的問題。總的來講,加倉交易是開倉交易,開倉要避免以上的所有問題的發生。所以加倉就避免追價,很多人的首次開倉是正確的,但是結果加倉,把利潤加沒了。加倉位置同首開倉一樣重要,應該在適當的位置加倉,主要是避免追價。簡單的例子,多頭加倉,應該在價格回到均線附近,企穩,重新向上的時間買入。

對熟悉的商品反復做。即在大勢看空的前題下,保持適當空頭頭寸。在跌的太急的時候平倉出局,在均線附近受壓重新向上時,重新賣出。這樣就可以保持與莊共舞,準確研判。

最後一個問題,持倉信心問題,當行情看多時,不要忙著倉多賺錢小。應該盡量持倉,哪怕少賺點。很多時間,持倉方向是對,持倉也好多天了,結果你一平,行情就大幅波動。在交易中,盡量避免賺小錢,寧可虧點,也不要賺小錢。自己去思考為什麼,記得麼,你的大虧總是從小虧開始,摀著不動,最後虧了大錢。反向思考一下,賺小錢是持住,它會變成大錢的。



(source: 中國交易文摘)

沒有留言:

(本網誌定位為初學者分享園地,所有言論均不構成投資建議,有關最終投資決定,請諮詢閣下的投資顧問。)

路透社新聞

經濟指標